4楼单人研究室从2017年开馆以来,医科馆每年都会坚持公布一组年度数据。
1962年秋,他和朱庆坪同学一起考取了张先生的研究生,跟先生学习汉语音韵学。在张世禄之子张小隽以及学生们的帮助下,陈允吉考证了张世禄先生生平事迹,为《纪念文集》撰写了《张世禄先生诗传》。
复旦大学中文系申小龙教授介绍《纪念文集》编撰情况。伴随着悠长的音乐,大屏幕上的纪念视频呈现出张世禄先生的生平事迹、学术成就,一幅幅照片里先生的音容笑貌,令观者怀想……11月29日上午,复旦大学举行致敬大师系列活动——纪念张世禄先生诞辰120周年座谈会。张先生的其他子女、学生也积极配合,搜集整理材料。张世禄先生对待学术认真,连一场讲学都认真对待。《全集》出版后,大家就开始准备《纪念文集》。
语言学是父亲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张世禄先生家属代表,学校相关部处和农工党复旦大学委员会负责人、中文系师生代表等出席座谈会,会议由中文系党委书记岳娟娟主持。致敬大师系列活动——朱维铮先生逝世十周年纪念座谈会暨史学与中国社会现代转型学术研讨会于12月17日举行,让我们再次追忆先生,体悟同道者的思考与追求,感受同道者的风骨与担当。
在他的告别仪式上,同行用这样一段话评价朱维铮的学术生平。2006年,70岁的朱维铮被德国汉堡大学授予荣誉博士称号,这是汉堡大学授予中国人的首个荣誉博士。——朱维铮谈为师之道我不一定是名师,但肯定是严师。这种言传身教的机会,太难得了。
同时也继承了周予同提倡的中国经学史研究,成为当代海内外中国经学史研究领域最有成就、最有代表性的学者之一。制图:实习编辑:罗钰责任编辑:李斯嘉。
直接指出老师的错误,让姜鹏心里有些不安,但他没想到的是,朱先生看到了自己拿出的证据,欣然接受了这个观点,在给《文汇读书周报》写的一篇文章中,还专门谈了这个问题。他师承陈守实、周予同先生,继承了复旦优秀的史学传统,治学能力和成果在早年即为学界所瞩目,是1980年代文化史研究的主要倡导者、开拓者和建设者,主持整理、编选和校注多种重要典籍,是促进国际文史学术交流合作的先行者。汉堡大学亚非学院院长、汉学系教授傅敏怡评价朱维铮是低调的大师,现代启蒙与传统学者的理想在他身上相得益彰。1980年代,朱维铮给复旦大学历史系学生上课复旦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姜鹏记得,2000年刚上研一时,就在课上指出了朱先生讲课中的一个错误。
复旦大学文博系教授杨志刚求学时常去朱维铮家请教,朱老师经常躺在床上跟我聊天,一点架子都没有。当然,还有朱维铮对现实始终如一的关切和大胆表达,在一代又一代学子身上留下不灭印痕。但他对历史的较真,依然振聋发聩——讲到历史问题,如果你乱说,我就要说你乱说,我可不管你是谁。他还提倡学生和他辩论。
严苛的外表下,亦有柔软的内心。基于对这一话题的关注与深入思考,对朱维铮来说,文化史研究不再是静态的现象描述,经学史也不应该是简单的故实梳理,而是要深入理解以传统经史学问为基础的中国思想家如何看待、应对这一历史大变局,进而思考世界潮流激荡中的中国命运。
他厌弃高头讲章的说教,反对故弄玄虚的矜持,擅用大手笔写小文章、用精炼文字发微阐幽。朱维铮(1936.07.14~2012.03.10),男,祖籍江苏无锡。
他独到的眼光、扎实的论述和新锐的思想,深深影响了几代学人。他和王元化一同提倡有学术的思想,有思想的学术。生命的最后几年,他担任上海电视台纪录片《大师》栏目的学术顾问,帮助栏目选题、策划、审稿,长达6年。朱维铮从未脱离教学第一线,既招博士也招硕士,还给本科生上课、开讲座。十天后,朱维铮再次住进医院,三个月后,因病辞世。他要去为本科生上通识课《历史上的中国与世界》——他52年从教生涯的最后一节课。
他培养指点的学生、学者,很多已卓然成家。有的学生就挑偏门的题目挑战朱先生,但他对史料的熟悉和博闻强记,实在让人心服口服。
在许多复旦人的印象中,朱维铮即使70多岁时,也总是气宇轩昂,经常骑着自行车在光华大道上穿梭,腰杆笔直。将近两小时的授课结束。
实事求是,坚持以历史本身说明历史,是朱维铮一贯的治学立场,也是培养学生的重要原则。事先出好几十道题目,学生抽签准备,排着队一个个进教室接受他的提问。
1993年,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国际研讨会在复旦举行朱维铮毕生撰写、编注以及整理的著作有130余部,涉及领域广泛,在中国经学史、中国史学史、中国思想文化史、中西文化交流史、中国学术史、中国近代史等多个领域贡献突出,被公认为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文化史、思想史、学术史研究的主要开拓者之一。朱维铮开设多年的全校公选课《历史上的中国与世界》,成为一代代复旦学子的集体记忆。观察16世纪以后新的全球化进程,中西文化冲突与交融、传统性与现代性的排斥与妥协是重要话题。因此谁都不能自封或他封为大师。
他因肺癌住院有一阵子了,已经发展到了晚期,靠吗啡止痛才能站在这里,只为履行开学时曾对学生们说的至少授课三次,最后一次一定亲自讲的承诺。2004年,朱维铮陪同国外同行参观上海博物馆(左起:德国历史哲学家吕森、美国后现代史学家怀特、朱维铮)从某种意义上讲,朱维铮不仅是一位卓有成就的史学家,更是一位能够引领时代思潮的思想者。
朱维铮汉堡大学荣誉博士证书对于大师,朱维铮给出这样的定义:大师就是博古通今,学贯中西,德才学识兼备,非但于本门学科为不世出的专家,并以卓特识见、新颖方法或指明未来取向,而受众多学者景仰,这里的裁判官,仅有一个,就是由时间体现的历史。1996年7月14日六十寿辰与学生在一起朱维铮也一直身体力行,履行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
制片人王韧第一次试着给朱维铮发电邮请教问题,两天后的早上七点半,收到了由朱先生夫人代为传真的回信,整整27页。2011年12月15日,复旦大学第五教学楼三楼朱维铮为本科生上最后一节课:历史上的中国与世界2011年12月15日,阴。
朱维铮善于在故纸堆中发现新领域、用新眼光审视旧问题,不少观点和立论在国际学术界受到广泛重视。埋在复旦校园的某棵树下,是他的遗愿。复旦文科一直以来风行一种中西合璧的教法,见面就由学生讲讲最近读了哪些书,在聊天对谈中全面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亲炙弟子,当面提携。只要是学生邀请朱维铮去讲课,他从来不拒绝,反倒是一些高价聘请他去演讲的商业活动,先生常常婉拒。
朱维铮继承了陈守实的研究与教学成果,将复旦的中国史学史朝更加扎实的方向发展,成为历史系最具特色的专业之一。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专门化,留校任教。
他究竟在课堂上讲过什么,一拨又一拨学子或许并不记得了,最难忘的还是他的风度、犀利,引经据典的博大,警句名言式的精深。2006年曾获德国汉堡大学荣誉博士,这是汉堡大学授予中国人的首个荣誉博士。
中国要走向现代化,正如王元化先生所说,需要有学问的思想家、有思想的学问家。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金光耀回忆:1981年,我们期末考试的时候,他是历史系唯一一个不采用笔试而用口试的老师